七八年前,剛剛畢業的小明哥懷著滿腔熱血,選擇了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,如今已是三十而立的年紀,公司發展毫無起色,反倒是發際線往上升的速度出奇的快,在他看來,畢業選擇創業公司沒有錯,但一定要選發展前景不錯的創業公司,如果不是,及時止損,別等到青春已過才追悔莫及;學姐小茶畢業時選擇了世界500強企業一干也是七八年,從最普通的基層員工到現在的部門管理者,這中間的努力與辛勞不言而喻。她卻認為,努力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公司提供了發展的平臺,除了管理規范、制度健全、薪資福利體系完善外,在大公司只有個人實力夠,晉升沒有天花板。
進入九月,伴隨著開學季到來,還有金九銀十的招聘季,老職場人已蠢蠢欲動要借此一搏再上一層樓,想要躋大廠鍍個滿身金漆好扶搖直上;大四剛開學的學生們也開始為進入社會找到合適的“棲身之所”參加各類企業校招活動,但如何選擇呢?
平臺=機會,站在巨人肩膀能走得更快?
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,依然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。一邊是“人往高處走,水往低處流”、“寧做雞頭,不做鳳尾”的民間諺語,一邊是《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》、《大公司用人才小公司用能人》的職場指南,讓人無從選擇。
對于社招而言,進入大公司,對于其豐富閱歷、開拓視野、建立優秀的圈子至關重要,可以提升思維格局,今后的職場之路才會越走越寬。秦朗是在2013年加入蘇寧的,已經在金融圈摸爬滾打多年的她希望換個大平臺干出一番事業。而彼時蘇寧金融剛起步兩年,剛好也給了她機會開疆拓土,而她也抓住了機會。
“那個時候剛進入公司,為了快速熟悉供應鏈,我就通過組織架構找業務的同事請教,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剛起步,也沒人知道我們是做什么的,有的會跟我聊一聊,有的就直接說我們的供應商不需要貸款,就吃了閉門羹了。那段時間相關品類的我幾乎聊了個遍。”秦朗回憶起剛加入蘇寧的日子,每天都在被拒絕再重拾信心再努力。隨著他們的努力,蘇寧金融產品種類不斷增多,規模快速發展壯大,在業內的名聲的也越來越響。“平臺規模大了,品牌也做起來了,我們也有了適合對方的產品了,是功夫不負有心人,也是水到渠成吧。”
(蘇寧金服集團小微貸款事業部供應鏈金融中心秦朗)
2018年金服體系表彰大會上,秦朗帶領團隊憑借與集團戰略客戶供應鏈合作、蘇寧小店供應鏈合作、銀行保理三項重點工作,投放額164億的落地,投放規模完成率120%,毛利完成率161%的業績,一舉獲得金服集團優秀經營獎。
“從原來的供應鏈小白到現在可以說是專家吧,業務能力提升了很多,該怎么跟別人談判,該開發什么樣的產品才能有市場,都有了一定的經驗。在這個過程中,蘇寧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源,這是很多企業都難以提供的最寶貴的助力。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總是能夠走的更快更遠,這也是這個平臺能夠吸納各種優秀人才加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在大公司待5年,人就廢了?
職場生涯的開始,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。對于應屆生而言,職場首家公司的選擇就像“原生家庭”,對之后職場心智的建設至關重要,會帶來受益終身的職場習慣。
網上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:在大公司待上5年,人就廢了,但其實在管理規范、行業領先的公司待上3年、5年甚至10年是一種幸運。大公司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從業務能力、團隊管理以及生活方面,都為職場人提供了完備的發展之路。
蘇寧易購廚衛家裝公司總裁柳賽,2009年大學畢業后成為蘇寧“1200工程”第七期管培生中的一員。從一個做“表格”的普通員工到分公司總裁,柳賽用了十年的時間,他是蘇寧“1200工程”培養起來的優秀管理者之一。這項由董事長張近東于2002年親自發起并一直持續至今的項目,主要針對優秀應屆畢業,為蘇寧培養事業接班人。不只是柳賽,廣州大區總經理吳丁劍、上海大區總經理徐海瀾、北京大區總經理郝嘉均是“1200工程”培養的人才。
(圖注:蘇寧易購廚衛家裝公司總裁柳賽)
阿里合伙人孫利軍也是2002年大學畢業后進入阿里,從一名基層業務員做到銷售成績全國第一,并創造了阿里中國供應商銷售領域多項紀錄只用了四年的時間,后來順利出任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滬魯皖大區、浙閩大區、滬蘇徽大區、浙江大區總經理,一直到2016年成為阿里巴巴合伙人。據阿里巴巴集團2019財年年報顯示,阿里巴巴合伙人人數增加到了38名。
(阿里巴巴孫利軍)
應屆生是各大企業培養自主人才的主力軍,不只是蘇寧、阿里,還有騰訊、華為等企業都有針對應屆畢業生的管培生計劃。校招是進入大企業的第一步,完善的管理制度,規范的學習機制,還有良好的帶教制度都為應屆生的順利融入打下良好基礎。
在華為,新員工入職需要接受6個月的培養周期,從員工接手工作到團隊建設,再到未來發展,完整的覆蓋了員工成長的各個階段。華為還為每一位新來的員工配備一名思想導師,幫助員工順利進入工作狀態;在阿里,每一位新員工在入職前都要參加“百年阿里”培訓班,馬云、彭蕾、井賢棟、張勇等大佬,都是培訓班的常駐導師;蘇寧則為每個體系的員工制定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,其中,為“1200“們設置了成長、成熟、成才、成功四個培養階段,并形成了高起點、高責任、高管帶教的“三高模式”。
(蘇寧為應屆生準備的公寓)
在職場,無論公司大小,專業度很重要,小而美的公司也可以在某個領域比大公司專業,雖然鳳毛麟角但也值得一試。但 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成長的更快“是每個職場人的理想與追求,這并不是一句空話。大公司藏龍臥虎、牛人輩出,與優秀者同行,收獲人脈的同時也是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要機遇,而且,大公司特有的企業文化,能潛移默化的改變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,提升員工職業素養。
來源:XXX(非中文科技資訊)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請尊重版權保留出處,一切法律責任自負。
文章內容僅供閱讀,不構成投資建議,請謹慎對待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問題,提供版權疑問、身份證明、版權證明、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news@citnews.com.cn。
之前在使用功能機時,往往要等到手機「物理損壞」才會想起換機。十幾年前的諾基亞如果硬件上沒有損壞,放到今天也是可以正常使用的。不過這種方式在智能機時代就行不通了,廠商把手機的換代周期縮短到一年,人們的換機頻率也越來越高。很多舊手機的硬件沒有什么損壞,但系統早就不更新,光是卡頓這一個問題,就讓舊手機無法再正常使用。
眾多周知,今年是中國的5G元年,目前,中國5G商用牌照已經發放,這就意味著5G商用已經啟動,將會在國內開始迅速普及。伴隨5G商用幅射面的不斷擴大,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,中國AI芯片市場將進一步擴大。
之前在使用功能機時,往往要等到手機「物理損壞」才會想起換機。十幾年前的諾基亞如果硬件上沒有損壞,放到今天也是可以正常使用的。不過這種方式在智能機時代就行不通了,廠商把手機的換代周期縮短到一年,人們的換機頻率也越來越高。很多舊手機的硬件沒有什么損壞,但系統早就不更新,光是卡頓這一個問題,就讓舊手機無法再正常使用。
總得來說,人工智能有兩個重要的支柱,一個是海量的數據、大大的數據;另一個則是高精度算法,顯然,算法需要一小撮的天才來編輯和優化,而海量的大數據,除了機器本身的收集能力之外,還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,給相關的數據貼上固定的標簽。